7月16日,海南省构建哲学、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理论研讨会在海口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如何加快构建哲学、政治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海南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力量。现将相关发言摘编如下,敬请关注。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中央党校一级教授 韩庆祥
首先,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需要。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能将党的创新理论提升到体系化、学理化阐释的新境界,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要从具体实践与抽象理论、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连接片段与构建整体、走向科学与面向大众、建构完备理论形态与有效引领实践等多维度推进。
其次,因为党的创新理论具有真理性、道义性、实践性,需要从历史、实践、世界、理论、哲学等维度作出完整而深入的学理诠释和体系论证,使其成为具有彻底性的科学形态。这有助于提升说服力和影响力,增强思想认同,坚定理论自信。
再者,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要保持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巩固中国道路的主体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中国式现代化为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基点,以提炼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为标志,以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为基本抓手,这样,既保持基本理论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便于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确立、巩固中国道路的主体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最后,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传播的需要。通过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可以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及其主干完整概括出来,三言两语抓本质,便于传播。越是高度凝练的思想理论,越便于传播,比如,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概括等,高屋建瓴,大道至简,便于记忆与传播。
确立与本国历史文化深度契合的方法论
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杨光斌
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理论基础,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国家兴衰至关重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由外源性到内源性”的深刻转向,走出了一条综合式现代化的道路,成功打破西方理论的桎梏。
这一转向的底气,来自中国五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文明史所孕育的独特历史思维:以大一统为核心历史特征,强调民心与国家治理。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治理是实现民心的核心路径。这种历史路径与西方的国家建构模式截然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政治制度存在根本不同,也解释了其在中国难以扎根的根本原因。
历史政治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中国历史与现实政治制度为主要理论资源,不仅为中国政治学界提供了方法论创新的方向,也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使中国政治学能够立足自身历史经验与制度实践,构建符合国情的理论体系。
面向未来,这一知识体系仍需完成两重跃升:一方面,要系统整合大一统理念、民心政治传统等中国历史资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模式等现实制度实践;另一方面,要回应全球性问题,形成可对话世界、可服务全球的完整理论体系,通过理论创新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如此,方能使中国政治学既成为国家现代化的理论引擎,也发展为全球学术的中心之一。
建构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朱辉宇
“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是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也为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处理好七种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不是局限于书斋中的逻辑演绎,而应立足实际,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需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
魂脉与根脉的关系。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需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实现“第二个结合”。挖掘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用马克思主义激活其优秀因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两者的融通和贯通。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彰显中国哲学民族性与在地性,体现文化主体性,避免以西方标准评价中国哲学;借鉴世界各国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成果,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
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将失去理论根基和方向;同时坚持创新,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敢于讲新话、干新事,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需坚持系统观念。应把握哲学自主知识体系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系;把握其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系;把握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注重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着力提升整个民族理论思维能力。
专业研究与群众智慧的关系。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仅需要专业研究,更需要深入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加强国家治理学科建设
中央党校国家治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黄小勇
当前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最佳时机,原因有三个:
一是实践资源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伟大实践为理论研究和知识生产提供丰富资源。二是西方治理体系缺陷暴露,移植西方治理模式的发展中国家治理失效,西方治理模式光环严重褪色。三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主体性,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充分利用两大资源:现实实践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国家治理学科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方面,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新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国家治理实践,成为自主知识体系组成部分。历史方面,中国在国家构建、政治运作等诸多方面,走出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国源远流长而成熟的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实践,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历史养料。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处理好两个关系: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目标应既能解释中国独特的治国理政实践,也能包容性解释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治理经验得失,避免形成另一种“中心主义”话语。
构建中国哲学原创性学术体系的前提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吴向东
在中国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学术体系是核心。构建中国哲学原创性学术体系,首先需要对其中包含的“学术体系”“中国哲学原创性”“构建”三个概念进行前提反思,以便深入把握这一命题的真实含义和真正内容,从而实际地推进这一工作。
首先,学术体系,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构成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是体系化的学科门类,学术体系是由一系列有机联系着的概念、观点、思想、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是文化的结晶和精华。话语体系则是在一定文化语境中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进行言说,从而达成意义建构的表述体系。在三者关系中,学科体系是建制性平台,学术体系是核心内容,话语体系是表达形式。
其次,中国哲学原创性体现为自主性和主体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实践主体对主体实践的理论把握形成的一种理论自觉,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自我意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尽管由外部冲击所引发,但其内在基因和发展动力是根本,“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道路的文明自觉,意味着哲学的新形态。中国哲学要确立自己的自主性,就需扎根社会现实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主张,形成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
最后,构建需解决主体和路径问题。主体方面,高校、党校、科研机构的哲学工作者是主力,需激发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理论扎实、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哲学大师尤为关键,代表了他所属时代的哲学水平和高度,当前我们要改变“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两个结合”是最重要的路径,包含着古今关系上守正与创新、中西关系上开放与包容、理实关系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以“正心”为出发点
《新华文摘》高级编辑 胡元梓
首先,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以“正心”为出发点,强调根本、觉悟、智慧、认可四个方面。传统文化强调“正心”,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以正心为本,心不正则世界观扭曲,结果难以被信任。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强调知识分子应以道德高度看待问题。从“正心”出发,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要求讲真理,揭示事物真实过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表达,注重体(内容)、相(形式)、用(价值),强调知识的社会价值。
其次,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抓住政治学的根本——国家权力。政治学的核心是国家权力,涉及权力的产生、运行、监督与制约,防止腐败。权力是一种战略性、全局性的影响力,是实现国家战略的基础,影响国家发展全局。政治意识要求以战略眼光、全局视角抓住当下根本问题。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具备学术觉悟,需明确自身研究在学科、国家、人类中的定位,坚持包容心态,开放吸收他者经验,贡献解决社会矛盾的真知,提供具有深度与广度的洞见,为人民和国家贡献智慧。
再次,理论创新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需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理、物理、事理、心理、情理、伦理,契合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如“农村包围城市”等自主创新的成功案例。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体制改革、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发展经验中汲取滋养。理论体系需包含基本概念和命题,形成具有内在自洽结构的严密体系,体现统一逻辑和清晰层次,揭示一般规律,提供普遍借鉴和广泛指导。
最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注重实践价值,突出问题意识,体现结果导向,致力于解决中国和世界问题,体现文明自觉与历史自觉,呼应社会关切,推动实践发展。
强化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学理化阐释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毕普云
第一,海南自贸港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海南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深化改革驶向深水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目前,海南正全力推进封关运作,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这些实践和理论成果,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学界深入研究,揭示其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二,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开展自贸港研究,融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多维度研究提供了基础,需从历史、空间、理论与实践等视角展开。从历史视角上,可梳理改革开放的演化路径。从空间视角上,研究海南自贸港核心政策的格局体系和学理依据,探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政策如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以及封关运作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视角上,可分析自贸港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这些问题期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多层次、多领域进行解答,并将其融入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当中。
第三,汇集各方力量,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研究取得显著成果,打造成为学术高地。目前关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学术研究相对不足,呼吁与会专家及全国学者进行合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形成学术共同体,深入挖掘海南自贸港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推动研究成果成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海南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水平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杨娜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大背景下,着力提升海南马克思主义学科(以下简称“马学科”)建设水平,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马学科”建设使命重大。党中央对“马学科”发展高度重视。2004年“马工程”启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24年11月,“马工程”建设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凸显中央对“马学科”的高度重视。海南自贸港建设为“马学科”提供了实践土壤。需将党的创新理论从实践维度升华为原创性理论,融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体现重大使命。
第二,海南“马学科”建设任务艰巨,面临三组矛盾。一是力量弱与任务重的矛盾。二是热带岛屿特色与研究同质性的矛盾。海南具有琼崖革命精神、生态文明建设、自贸港创新等独特资源,但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内容趋于同质化。例如,琼崖革命精神研究集中在历史价值、当代传承等方面,缺乏突破性成果,难以在“马学科”领域出彩。三是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率低的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出海南“马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需系统解决,以提升学科水平。
第三,提升海南“马学科”水平的路径。面对使命重大与任务艰巨的现实,建议一方面明确主体性任务,梳理“马学科”在海南的核心研究方向。首先,将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原创性解释,回答其理论贡献;其次,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理论发展史的视角,评估其历史性贡献。另一方面,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与共同体意识,整合资源,用经费、晋升、评奖等机制激励教师跳出研究舒适圈,提升研究方向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的适配性,同时强调学术共同体意识。通过人才共享、岗位实践、跨岗调研等机制,促进协同研究,形成合力。
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三重维度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红
文化自信指对自身文化的积极心态,决定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5000年文明史)、革命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三者融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党和国家发展的深沉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同,体现为对历史传承与现代实践的肯定,为文化主体性提供外在表现和升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石。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文化主体性包含三层含义。其一,独立自主性:精神上的独立,不依附、不受制于人,不为错误观点左右,体现为非遗保护、典籍整理、传统村落复建等实践,维护文化根基。其二,开放包容性:在保护文化基因的同时推动文明对话,体现自觉与他觉的统一,兼具独立性与开放性。其三,创造创新性:文化主体性越强,消化外来文化的能力越强,蕴含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机制。文化主体性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纵深与理论依据,二者形成“主体性彰显自信,自信源于主体性”的良性循环。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文化主体性的根基。新的文化生命体以文化主体性为基础,强调精神独立自主,避免依附其他文化导致衰亡。其“新”体现在超越古今、中西的对立,突破“厚古薄今”“厚今薄古”“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的二元思维,形成生机勃勃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相互契合”走向“相互成就”的结果,是“魂脉”和“根脉”结合和融通的产物。坚守好“魂脉”和“根脉”是“第二个结合”的关键所在,也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然要求。这种生命体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又具有世界意义,体现新的现代性,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
来源:《海南日报》2025年7月23日理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