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渔歌是海南原生态渔歌的典型代表,因其衬词衬腔而得名。临高渔歌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渔民中的一种民歌种类,音乐结构以其固定化和经典化衬腔在音乐形态上自成一体,因其多用衬词“哩哩美” “乃马里”和相关传说,也称“哩哩美”“哩哩妹”,是当地最为普及的民间歌谣。
据考证,临高渔歌的萌芽可追溯到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的汉代,发源地在今临高新盈港一带。临高渔歌起源于渔民的生产劳动——摇橹时的一唱一和,劳作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是哩哩妹最初的萌芽元素和原始艺术的生活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需要,哩哩妹的内涵渗透进了渔家人乐观和浪漫的生活气息,也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取乐的方式,后来演变成大众化的在生产生活中最喜欢传唱的歌谣,直至逐渐走进婚嫁、建房、上学、赶考、拜年、迎客、送客等不同场合。
哩哩妹的歌词善用“比”“兴”“叠”等直述形式,音乐基本结构以三个乐段组成,第一二乐段为主歌,第三乐段为副歌。独唱多用主歌,对唱以主歌为领唱,副歌为齐唱衬托对唱气氛,利用“哩呀哩哩个美,哩哩个美雷爱,雷爱”的衬词来贯穿整个基调的全过程。哩哩妹主要的曲调有五种:吉歌、情歌、猜谜歌、讽刺歌和怨歌。
临高渔歌曾在南宋时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和繁荣,现在更是硕果累累,并早已走向了中国的艺术殿堂。很多以哩哩妹旋律为基调的音乐作品都获得了重要的奖项。《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这首早已响遍中国大江南北的歌曲就是从临高渔歌哩哩妹独特的音调风格中提炼并创作出来的。2007年,由临高新盈镇等有关人员组成的渔歌代表队代表海南省参加了浙江省 “中国·舟山群岛·泛太平洋地区渔歌邀请赛”,结果以一曲《哩哩美》出人意料荣获一等奖。哩哩妹以调柔、欢快和悠美的曲调及鹤立鸡群的风范独领风骚,让众多国内外观众耳目一新和赞不绝口。
临高渔歌因深受代代临高人及海南民间的源远流长的追捧、传承、发扬和光大,以及因其独特的魅力所散发出来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光辉,于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雪儿/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