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建设临时党支部先进事迹
校(院)新校区建设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校(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建设办公室全体同志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以“钉钉子”精神和“打硬仗”韧劲,奋力把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出了成绩。
一、坚定迎难而上的信念。新校区建设是在省委刘赐贵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展开的,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督导”工程。任务之初,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纷繁交错,工程建设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力量分散等诸多矛盾。在开局起步的紧要关头,校(院)党委书记、新校区建设指挥长王和平多次深入建设办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帮助理清思路,解决“瓶颈”问题。副校(院)长、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夏旭反复动员,引导大家从政治高度认清新校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看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身先士卒,亲赴羊山水库、后尾村、陶沙村等10余个建设地点考察,率队奔赴福建、广西等地实地调研,带领大家熟悉情况,学习经验,树立信心。在领导的强力支持和强大带动作用下,建设办全体同志消除顾虑,坚定信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迎难而上,坦诚地、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项目建设得以高起点、高速度、高质量地推进。
二、树起担当作为的表率。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面对新校区建设庞大的系统工程,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办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夏旭同志以身作则,从自身抓起,了解情况亲赴一线,解决问题事必躬亲,不光做“决策者”,还做“排头兵”。为规划好建设项目,做好“顶层设计”,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奔波在现场查看、调研学习的路上,边走边看,边听边思考,就连一些细枝末节的专业问题,他也必须弄懂,瞄准重点工程标准,始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支部书记华德武,工作冲在最前面,什么难啃啃什么,什么难做做什么。为了摸清办学规模,他一天工作十几小时,连续走访省委组织部、统战部、人社厅等部门,了解基础情况;研读党校、行政学院培训条例,与教研部门反复探讨当前及未来办学要求。经过深入的调查论证,最终测算出的数据与当前实际数据差别较大,面对质疑,他又反复沟通协商,举例子、摆事实,用数据说话,最终说服相关部门采纳了校(院)的数据。在他们的带领下,支部党员陈熙、徐昌锐等以“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忘我工作,饭点顾不上吃饭,下班按时回不了家,寒假暑假加班加点,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行动自觉。
三、团结共同进取的力量。压力产生动力,团结才有力量。临时党支部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团结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推进项目建设。在支部书记带动下,在党员实际行动的感染下,吴山、任子森等同志解放思想,迎难而上,主动挑起了协调工作的重担。“协调”是个“苦难活”。新校区是新建工程,涉及到很多规划、动迁和现场协调工作,要与政府部门、施工单位沟通、与拆迁群众接触,很多问题难以一下子摸到头绪,难免碰壁。迟滞建设进程的征地拆迁、规模批复等问题没有解决,吴山、任子森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终日“私车公用”,奔波于新校址与省政府、市政府之间;为拿到一个批文,等到一个答复,他们不惜“磨破嘴、跑断腿”,以滴水穿石的恒心和韧劲耐心去沟通,细致做工作。征地工作涉及矛盾多、群众情绪大,为加快落实项目用地,夏旭同志带领他们深入征地现场,酷暑高温下与群众交流座谈,了解难处,稳定情绪;与陶沙村、灵山镇的征地干部沟通思想,交换方法,协助工作,为推进项目建设做出了巨大努力,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四、凝聚攻坚克难的合力。夏旭同志说,五根手指握起来就是拳头,临时党支部就是要发挥这种作用,把五根手指牢牢地攒在一起,形成合力。项目建设用地选址、规模测算紧锣密鼓,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多头并举,时间紧、事情多、人才少,为统筹好工作力量,充分发挥每名同志的能力和作用,建设办实行分片负责和重点工作落实制,区分综合、协调、工程、财务、后勤保障等不同工作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分解落实重点督办任务,做到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重点抓,责任组具体抓,形成了协作共进、务实高效的工作局面。全体同志着眼任务分工,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起早贪晚,辛勤忙碌,“啃骨头”、“打硬仗”,没有一个人说苦叫累。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各工作组、每名同志都倒排计划,分秒必争,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分工协作,逐项落实,共同将新校区建设工作推入到一个新的加速轨道。截止目前,新校区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地面建筑物已全部拆除,正在办理土地划拨手续和土地使用证;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提交省发改委审批,11月底前将完成批复;省政府将于11月28日在新校区地块内举办全省范围内新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代管单位正在平整临时便道和场地、砌筑临时围墙。